园所分布
 
成长大观Growth

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能重来

发布时间:2015/3/10 10:08:00  点击数:7276

一个孩子诞生时,宛如希望之光在空中闪耀一颗微星照亮了天上的路横跨整个大地,开展了一个崭新的黎明这都是因为一个小孩的诞生,当我们惊叹这美丽的生命的时候,问一下自己,你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偶然看到书里一个很感动的答案说:“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争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她(他)同行一段……”

多么美丽的答案!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幸参与生命的成长,感受着他们绽开的美丽微笑,分享着他们带来的每一次欢乐……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又将如何正确地认识生命的发展特点呢?既不压抑他们,也不催赶他们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课题。

每个孩子的生长只有一次,童年不能再来。每个孩子在婴儿时期的生长对将来的人格以及心理发展具有莫大的意义,因此婴孩自出生之后的每个时间段都非常重要不容忽视,后天将再难弥补。遵循科学的理论加以实践的经验,才能给予对他们最为负责的教育。

婴孩的心理是其人格发展最重要的诱因,是不容忽略的。参透婴孩的心理,是我们帮助婴孩培养三观,实现健康的人格发展最重要的途径。

由于人格心理系统的复杂性,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人格心理加以诠释。人格理论就是关于人格结构与技能的假设说明。人格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格的起源、作用和结果,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婴孩甚至是成人的行为。

其中,最有标志性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也就是自婴孩开始成长,人格结构是从本我发展成自我,最后成长到超我的过程。


刚出生的婴孩具有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欲望(如,饥、渴、性、攻击等),其中以性和攻击冲动为主。他们遵循“快乐原则”,按照理想行事,不考虑现实的可能性,也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他们具有寻求兴奋、紧张与能量释放,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这种心理阶段便是“本我”阶段,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也是人格结构的基础。

所以我们会看到婴孩喜怒无常,哭声响彻天地,似有无限的精力在释放着自己的能量。他们随心所欲,想排泄就排泄,想喊叫便喊叫,饿了便要吃,渴了就要喝,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吵闹以表示自己的不满。当了解到婴孩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征后,我们

便要进一步了解他的需求,从而在最恰当的时机给予最及时的护理。

弗洛伊德认为,婴孩这个阶段的无意识冲动主要是性需要(即快乐满足),这种需要总要通过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区域的快感来实现。他强调婴孩和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与性的关系,强调其对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认为它是构成个体人格心理的主要因素。弗洛伊德将人格心理发展的经过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这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列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并且时不再来。

一、口唇期

我们会从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弗洛伊德的这项发现。例如,当看到有些孩子早已过了吮吸、啃咬的年龄段,却对家里的桌角、铅笔头等情有独钟,吮咬自己的手指,过于贪吃,长大了过早地抽烟等行为,有很大几率可以断定是“口唇期”的时候没有训练和照料完善。

口唇期,自出生到1岁左右,婴孩本我从吃奶和吮吸等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此时,他们的口腔活动是应付焦虑、获得满足的唯一方式。当父母训练婴儿学习自己扶奶瓶吸奶,用被子喝东西时,他们开始体验本我的期望与现实要求间的冲突,导致婴儿自我的发展。若此时婴儿的口腔活动无法获得满足,则可能会形成将来的“口腔人格”,便是我们看到的有些孩子有上述咬笔头之类的陋习等问题。

二、肛门期

儿童并没有太多的清洁意识,他们总是以他们认为干净的方式来打理身边的卫生。但如果一个孩子过分杂乱无章、邋遢,长大了做事没有条理,过分不拘小节,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判断为当他在2-3岁时的“肛门期”没有护理得当。

当婴孩处于“肛门期”,他们会通过大小便的排泄获得满足,得到快感。当父母或者老师开始如厕训练时,个体本能欲望开始被规定在何时何处才能获得满足,婴孩自我进一步发展。若此时父母训练如厕过分严格,则可能导致将来的“肛门期停滞”,导致他过分拘谨、小气、固执、过分注意清洁等;但是如果训练过松,便会出现上述的杂乱无章,邋遢,甚至喜欢将大便排泄在裤子、被褥之中。

三、性器期

有句古话,叫食色性也是人最原始最本能的一种生理需求。我们经常羞涩而不愿提之。孩子是童真的,他丝毫不会掩饰自己的想法和性格,思想也不会受任何道德的约束。

我们看到孩子从4岁开始,出现对自己身体的性器产生好奇。成人往往会引以为耻而过分地去阻止,甚至因此打骂孩子。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各种情节随之而生,令家长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其实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我们必须理解他们,因为我们小时候也有过这么一段儿。

当孩子到了4岁左右,便进入了性器期,他们会通过抚弄自己的性器官而获得快乐和满足(有别于处于青春期期间的手淫行为)。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时期,儿童将体验恋父情结恋母情结。在此期间,很不可思议,他们会依恋父母中异性的一方,同时对同性的父母产生敌对和嫉妒。但孩子会压抑这种动机而认同和模仿同性别父母人格,开始其超我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发展若无法顺利完成,则可能会因与父母竞争而产生罪恶感,或导致将来性生活失败等不良适应行为。而恰恰这一阶段是成人往往忽视或不愿直面的。

四、潜伏期

孩子会慢慢长大,直到7岁左右或是青春期前,随着他们与社会的接触增多,他们的儿童性和攻击的冲动开始进入潜伏期,这一阶段也是社会化作用发生的阶段。对性不感兴趣,也不再通过躯体部位而获得快感。转为开始注意外界,如学校的活动、个人的爱好、运动及同性伙伴的友谊,价值观的学习使超我获得进一步发展。

五、生殖期

由于性器官的逐渐成熟,个体由儿童进入青春期,这昭示着孩子真正的长大,告别了童年。自此乃至整个成年期,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称为生殖期。至此,个体性心理的发展即告成熟,孩子完成了童年所有的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列举五个阶段,充分将孩子在婴童时期开始直至长大成人的各个阶段最私密的人性本质加以揭露,其中每个阶段都有孩子心理及人格发展的特征,如果得不到最恰当的“满足”,日后非常容易出现固着现象。

因此,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教育及护理,都非常不易,并且发展某种心理现象的最佳时期只存在于某一特定的阶段,而显得极为重要。理论的发现是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应当科学地活用这些理论,并实践到教育工作中,令孩子得以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