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所分布
 
成长大观Growth

“熊孩子”成长记

发布时间:2017/5/11 14:46:00  点击数:8658

许多父母感慨,孩子们在进入3至7岁之后,明显感到孩子比之前难教育了。换一个更直观点的叫法是,孩子越来越”熊“了。

那么,之前孩子还挺乖的,为什么会变“熊”了呢?

原因一:

3周岁左右的孩子已初步具备自由行动能力,加上好奇心勃发的探索阶段,正是爱玩爱闹,精力旺盛期!受到该阶段儿童探索欲望驱使,成人眼中平凡无奇的事物,在孩子们看来新异无比,他们有着将周围事物逐一弄清楚的精力和毅力,可以 “无危无脏”的去亲身见证。家长若只是一味阻止、呵斥,结果不是败下阵来,就是演变为一轮“猫捉老鼠”的游戏战。

所以要提醒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初,去理解孩子们的“熊态”,不要忽略成人不认可行为下的儿童求知欲,那可是人类生活创造的原动力!

原因二:

因社会生活环境和一些安全保护措施,无形中孩子们的自由活动空间受限,使处于自然成长环节中的孩子精力不能得到发挥,能力的施展被禁锢,形成儿童精力过剩,得不到正常引导的能量积聚后造成的影响力,许多父母可能早已有所领教。

原因三:

不要认为孩子们衣食无忧就等于没有压力,成长过程中的宝贝们一样要面对属于他们的压力,会有坏情绪产生。如果父母和周围的成人没有能为孩子提供很好习得处理自身坏情绪的榜样,那孩子就会用具有破坏性或捣蛋的方式,进行有意为之的“熊态”,向大人们宣告:“我不开心的信号。

原因四:

除却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中必然形成的“熊态”原因,在外部环境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一重要原因。通常,溺爱过度或是对孩子关注不够的养育方式,就是导致宝贝们“熊达萌生”的源头了。这两种不平衡的养育方式,塑造无数因得不到想要玩具和零食,不分场合,就大叫大哭,坐地不起,以及力图引起成人注意,渴望被表扬,却造就了一系列不受欢迎行为的熊孩子。


当然,在孩子变“熊”之后,家长也应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1、不要急于干预阻止,尝试努力分清行为的本质和动机:

2、采用合理教养方式,为宝宝建立成长游戏界限,制订适宜规矩,明确了解对错;

3、爱的合理分配,多去陪伴关心孩子,正确聆听孩子们的心声;

4、身教先于言教,父母要有好榜样;

5、预期做好教育,可以事先模拟出坏的行为结果让孩子知道;

6、做好环境安全的防患措施,将生活中的危险事物置于孩子活动范围之外,科学使用儿童安全防护产品,增加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