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一个熊孩子的故事。一位奶奶在小区带着孙子遛弯,稍没注意,孩子就把别人的车划了。
车主不高兴了,训了孩子两句,奶奶不乐意了,对车主说:” 孩子小,不懂事,你至于跟孩子一般见识吗?修修才几个钱?”
双方各自理论了几句,奶奶给孩子的爸爸打了电话。爸爸来了,没想到爸爸这样说:“这破车,老子买了!”
然后从路边拾起了块砖头,当着车主和孩子的面把车玻璃砸了。
然而没过多久,他家这熊孩子又闯祸了,把小区旁边的10多辆车划了个遍……
面对孩子,每一个家庭都倾注了全部的爱与关怀,怕孩子受苦,怕孩子被欺负,怕孩子受委屈;我们以为,给孩子的爱与呵护越多,孩子就能越健康地成长。
其实是在父母无原则的袒护以及特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肯定不会感激父母,因为父母的关爱对他们来说是“理所应当”,慢慢的,好好的孩子也会被宠成了“坏孩子。”
如果孩子有以下几种情况,父母就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了。
01
对外人发脾气
当孩子会说“我”这个词的时候,意味着孩子已经具有了“自我意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孩子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一旦自己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哭闹、发脾气。不过,大多数孩子在外人面前还是比较收敛的。
如果你的孩子在外人面前会耍小性子的话,这时候家长就需要反思下,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有点太过顺从了。
02
跟父母谈条件
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往往就会萌发交换观念,用自己的劳动去跟父母换一些小奖励:“妈妈,我考了100分,你能带我去吃必胜客吗?”“妈妈,我要是好好吃饭的话,一会能让我看会动画片吗?”这是一种很聪明的行为,有付出,有回报。
但是有的孩子,已经到了无理谈条件甚至威胁父母的程度:
你不给我买玩具,我就摔你的手机!”“你不让我看电视,我就把饭倒地上!”
如果有这种情况,父母就需要反思一下:
是不是经常过于轻易的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是不是太过用物质来诱惑孩子做某些事情。
03
拒绝分享
两三岁的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还是比较正常的,毕竟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中心”观念比较重。但如果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甚至小学,仍然不愿意分享的话,就不是什么好苗头了。
任由孩子发展下去,他不但不跟同学分享,甚至都不跟父母、爷爷奶奶分享。
孩子小时候如果有这种情况,会容易自私,难以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
04
使唤爷爷奶奶
平时经常能看到一些孩子使唤爷爷奶奶:
“我上学都迟到了,你怎么不早叫我?”“我等你半天了,怎么才来接我?”
一般来说,当孩子尝试着挑战家长权威的时候,一般都是率先挑战爷爷奶奶,因为老人舍不得孩子,最容易对孩子百依百顺。
如果孩子有这种情况,家长要仔细想一下了,因为现在孩子对爷爷奶奶的态度,极有可能就是未来对待父母的态度。
05
从来不帮忙做家务
有些孩子眼里没活:
自己书桌乱糟糟也不知道整理,地上一滩水也不知道拖一拖……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父母都会自我安慰:“不愿干就算了,把成绩弄好就行”“现在懒点就懒点吧,长大就好了”……
但实际上,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最早就是通过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建立起来的。
适当的让孩子分担家务,更有益孩子的身心成长。